-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段愛鳳 醫(yī)師
威縣中醫(yī)院
二級甲等
婦科
-
女性男性化現象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激素失衡、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疾病影響以及環(huán)境因素等。 1.激素失衡:女性體內雄激素水平過高,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能導致體毛增多、聲音變粗等男性化特征。 2.生活方式:長期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不良飲食習慣,可能影響激素分泌,出現類似男性化表現。 3.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基因的突變或遺傳疾病,可能使女性在生理特征上偏向男性化。 4.疾病影響:腎上腺皮質腫瘤等疾病,會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引發(fā)女性男性化。 5.環(huán)境因素:長期暴露在某些化學物質環(huán)境中,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tǒng),造成女性男性化。 總之,女性男性化現象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和判斷。如果出現明顯的男性化特征,應及時就醫(yī),通過相關檢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4-10-10 20: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賈福軍 主任醫(yī)師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三級甲等
廣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
-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性格的形成、角色的賦予,均與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以及個體遺傳差異等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性別角色的界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不同國家、民族、時代,對性別角色的界定有不同的涵義。面對女性男性化,我們不能以一種靜止的、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而應該以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眼光來看待。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歷史與時代不僅給予現代女性以獨立、自主、自由和平等,同時也賦予她們以挑戰(zhàn)、責任、義務和使命。這時候,如何平衡“男女平等”與“男女有別”之間的關系,是值得整個社會深思的問題。 一方面,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無視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不加區(qū)別地賦予兩性以同樣的角色和義務,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而只能造就病態(tài)的、帶有功利主義的女性男性化。當下,許多“女強人”在贏得職場上成就的同時,不得不放棄婚姻、生育等女性權利,這就是女性男性化的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如果不結合個體的具體情況而片面地強調“男女有別”,機械、刻板、僵化地去理解男女角色,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對兩性差異的尊重,而只能是對個性的抹殺和無情踐踏。在一個常態(tài)的社會里,由于遺傳上的差異,總有一部分女性先天就是男性特質多于女性特質,即自小就比較“男子氣”。對于這種女性男性化,我們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那是遺傳或者說是天賦的個性使然,而且這樣的人畢竟只有少數。但是,人為地使女性男性化,則是我們所極反對的。因為,它是功利的、不自然的。
2024-10-11 07:14
-
你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