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肝炎綜合癥怎么治療?
我兒子出生70多天了,出院時有黃疸,在二十天左右開始消退,到了六十二三天左右黃疸重新出現,并迅速加重,70天化驗肝功,轉氨酶高得嚇人:谷丙轉氨酶:569,谷草轉氨酶:1500多,總膽紅素:344;直接膽紅素:194;彩超出了肝臟有點大無其它異常,醫(yī)生診斷為肝炎綜合癥,但是化驗了三天,包括優(yōu)生四項,乙肝五項等常見病毒均為陰性,醫(yī)生說先消炎治療,再觀察一段時間,請問是否決定為病毒性肝炎或非病毒型肝炎是否應該到更高一級的醫(yī)院檢查診斷?嚴重程度如何?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萬里 主治醫(yī)師
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
三級甲等
內科
-
應該考慮是肝炎綜和癥,積極治療會很快恢復健康的,一般退黃,保肝等綜合治療,有需要近1個月左右的療程,但還需要當地醫(yī)生排出沒其他方面的問題。
2012-10-07 07: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yī)師
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y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可以了解了解建議你去醫(yī)院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嬰肝征,為兒科常見病.是指一組于嬰兒期((包括新生)起病,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增高的臨床癥候群.以肝內病變?yōu)橹?病因復雜,預后懸殊.如能查出病因,明確診斷,就不再稱嬰肝征.一,病因(一)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刹《?腺病毒,水痘病毒和EB病毒等.在我國,以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引起者較多見,約占本綜合征的40%-80%.(二)遺傳性代謝缺陷1.糖代謝障礙如半乳糖血癥,遺傳性果糖不耐癥,糖原累積?、粜偷?2.氨基酸代謝障礙如酪氨酸血癥等.3.脂類代謝障礙如尼曼-匹克病,高雪病,二羥酸尿癥等.4.其他代謝障礙如膽酸代謝異常,遺傳性血色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等.(三)肝內膽管及間質發(fā)育障礙如肝內膽管缺加入膽管發(fā)育不良,膽管囊性擴張,肝纖維化等.(四)其他如朗漢(Langhans)細胞性組織細胞增多癥,化學物和藥物中毒等.國內外資料表明,至今仍有不少病人的病因不明,有待進一步尋找.二,發(fā)病機制和病理本病的發(fā)病機制頗為復雜,隨各種病因各異.一般來說,病毒感染時,肝細胞大多受病毒直接損傷或免疫損傷,發(fā)生大量肝細胞病變,壞死和凋亡;細菌感染多見于敗血癥和泌尿系感染時,主要由毒素等使肝細胞受損;由各種代謝障礙引起者,常為異常的毒性代謝中間產物損害肝細胞;肝內膽管發(fā)育障礙引起者,先引起肝內膽汁淤積,進而影響肝細胞的營養(yǎng)代謝而產生病變.嬰兒時期肝臟病變的發(fā)生和進展似與肝內各類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有關,不論是肝細胞,血竇細胞,Kupffer細胞或膽管上皮細胞中何者最先受到病變,均會影響另類細胞的功能.幼小嬰兒肝的肝細胞含雙核居多,肝細胞破潰后,肝細胞核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形成巨多核細胞,這是新生兒和幼嬰肝炎的一種特殊病理征象.因而,雖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復雜,但病理改變卻基本相似,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3種主要征象:①肝細胞壞死,巨多核細胞形成;②匯管區(qū)和邊緣膽小管增生,不僅見于膽道閉鎖者,也可見于某些代謝障礙病和肝細胞損害時;③在增生的膽小管周圍見到纖維母細胞性活動,表現為形成膠原的酶活力增高,血清中結締組織形成的標記物增多,肝內纖維組織增生.此外,有的還有肝小葉和匯管區(qū)內炎性細胞浸潤,重者尚有肝硬化形成.三,臨床表現(一)臨床類型一般可分兩型.1.肝炎型胃腸道癥狀一般較為明顯,可有納差,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大便色澤正常或較黃.黃疸輕至中度,肝臟輕度到中度腫大,質地一般偏硬或中等硬度.隨病情好轉黃疸逐漸消退,肝臟回縮.少數患兒表現為急性重癥或亞急性重癥肝炎,黃疸進行性加重,有明顯的精神神經癥狀和出血傾向,以及多系統(tǒng)功能衰竭,預后惡劣.2.淤膽型黃疸較深,持續(xù)較久,大便淺黃或呈白陶土色.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中度到重度堅硬.由于膽汁淤積,十二指腸膽汁量減少或缺乏,常伴發(fā)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生長停滯及出血.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膽汁性肝硬化.(二)其他臨床表現由于病因不同,又有下列不同的臨床特點.1.發(fā)病年齡嬰肝征多見于6個月以內,尤其3個月內最為多見.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和弓形蟲等感染出生后不久即可發(fā)生;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可出現晚些;細菌感染在新生兒或幼小嬰兒時出現;半乳糖血癥,酪氨酸血癥進食母乳后即可逐漸出現;果糖不耐癥則在進食果糖后才出現.2.脾臟腫大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脾臟不大;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弓形蟲感染時常脾大;碳水化合物(除Ⅳ型糖原累積病外),氨基酸代謝障礙一般脾也不大;肝內膽管發(fā)育障礙初期不大,發(fā)生肝硬化和門脈高壓時脾大.3.營養(yǎng)障礙重者常伴蛋白質-熱量不足,淤膽型常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4.其他伴同征象神經系統(tǒng)損害見于先天性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弓形蟲感染和半乳糖血癥等.先天性心臟病見于風疹,巨細胞病毒和弓形蟲感染.白內障見于風疹,半乳糖血癥.朗漢細胞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等時則有發(fā)熱,皮疹等.四,實驗室和其他特殊檢查(一)肝功能檢查1.血清膽紅素血中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值均升高,常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2.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程度不一,與肝細胞損害程度有關,當病情恢復時逐漸降至正常.3.血清γ-谷氨酰轉肽酶(γ-GT),5’-核苷酸酶(5’-NT),堿性磷酸酶(AKP)和血清膽汁酸等檢查,在伴有膽汁淤積時明顯升高.4.凝血酶原時間能早期反映肝臟功能,當肝細胞損害時凝血酶原時間顯著延長.(二)病原學檢測1.病毒感染標記物檢查如血抗HAV-IgM檢查有無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HBsAg,HBV-DNA檢查有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抗CMV-IgM和血清抗EBV-IgM檢查有無巨細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在新生兒因為產生IgM抗體的能力較弱,因而會有假陰性存在.此外進行尿液CMV培養(yǎng),能提高診斷率.2.細菌培養(yǎng)血培養(yǎng)和中段尿培養(yǎng)以發(fā)現有無敗血癥和泌尿系感染.3.血抗弓形蟲抗體檢查以發(fā)現弓形蟲感染.(三)代謝病篩查如測尿液中的還原物質和空腹血糖,半乳糖值以發(fā)現半乳糖血癥,果糖不耐癥或糖原累積病.測血清α1-AT值以發(fā)現α1-AT缺乏癥等.(四)影像學檢查作肝臟超聲,CT或MRI檢查或經皮膽管選影可發(fā)現肝內膽管發(fā)育障礙.五,診斷凡具備嬰兒期發(fā)病,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和丙氨酸轉氨酶增高四大特點時就可確立嬰肝征的診斷.并根據患嬰表現,作出臨床類型診斷.鑒于本綜合征為多因性疾病,治療和預后與病因密切相關,因此應進一步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點和各種檢查盡可能作出病因診斷.六,鑒別診斷應與先天性肝外膽道閉鎖癥進行鑒別.早期鑒別診斷有助于膽道閉鎖手術治療,同時又可避免對嬰肝征病人錯誤手術而加重病情.膽道閉鎖癥的主要癥狀與體征為進行性黃疸加深,出生后一貫排灰白色大便;肝臟進行性腫大,早期肝功能多屬正常,以后逐漸異常;常于3-4個月發(fā)現膽汁性肝硬化.嬰肝征和膽道閉鎖癥除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外,下列檢查可資鑒別.1.血清膽紅素值動態(tài)變化肝炎者隨病程,病情可有波動,而膽道閉鎖者呈逐漸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顯著.2.十二指腸液顏色和膽紅素含量動態(tài)觀察嬰肝征時一般有如下幾種變化:①典型黃色液體,膽紅素濃度較高;②淡黃色液體,膽紅素濃度較低;③黃-淺白液體交替,膽紅素濃度隨之變化;④一過性白色液體,膽紅素缺如,當肝細胞炎癥減輕時轉為黃色.膽道閉鎖者十二指腸液呈白色,膽紅素缺如大便白色.3.膽囊大小動態(tài)觀察用超聲技術觀察到正常嬰兒膽囊隨哺乳而變化,即在哺乳前較小,哺乳中增大,哺乳后變小.嬰肝征者有此動態(tài)變化,而膽道閉鎖者則無.4.肝穿刺作活組織檢查嬰肝征者肝小葉結構紊亂,肝細胞呈點狀或片狀壞死,巨多核細胞多見,膽小管增生少,膽汁淤積較輕.膽道閉鎖者肝小葉結構基本正常,肝細胞壞死不明顯,膽小管大量增生,膽汁淤積重,有膽栓形成,門管區(qū)和小葉周圍水腫和纖維化.5.剖腹探查.七,預防病因復雜,預防較為困難.阻斷母嬰傳播乙肝病毒,可防止由HBV引起的嬰肝征發(fā)生.八,治療(一)一般治療1.護肝退黃茵桅黃5-10ml/次,加于50ml葡萄糖液中,每日靜注一次;大黃0.5g/kg,每日泡服;白蛋白按每次1g/kg靜注,每1-2日1次.2.出血傾向防治可先用維生素K,新鮮血靜注,或凝血酶原復合物(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溶于5ml注射用水中靜注.3.營養(yǎng)適當的營養(yǎng)供給對肝臟的修復極其重要,若營養(yǎng)供給過多與不足都對肝臟不利.4.補充適量脂溶性維生素對淤膽型者尤為必要,維生素K110mg,每2周靜滴一次;維生素E10mg/kg(總量不超過200mg),每2周一次肌注;維生素A10萬IU,每2個月一次肌注;維生素D30萬-60萬U,每月一次肌注.(二)病因治療1.若為CMV感染,可試用更昔洛韋每次5mg/kg靜滴(1h以上),一日2次,每次隔12h,一般療程2-4周,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2.某些遺傳性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癥應停用一切奶類和奶類制品,改用豆?jié){及蔗糖喂養(yǎng);酪氨酸血癥給予低苯丙氨酸,低酪氨酸飲食.(三)肝移植對遺傳代謝性,肝纖維化等引起者有條件時可予以肝移植治療.九,預后本綜合征的預后與其病因密切相關,CMV感染引起者多數預后良好,病情可以完全恢復;遺傳代謝病和肝內膽管及間質發(fā)育障礙引起者,則病因不除,難能恢復.來源:中華肝病康復網
2012-10-11 20:32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y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yōu)橹鞯囊唤M傳染病。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傳播范圍廣泛。我國是高發(fā)區(qū),感染率為1/10,按病原學的不同可分為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此外,最近還發(fā)現第6~8型肝炎病毒,分別命名為庚型肝炎病毒和輸血傳播的TTV病毒和SENV病毒。其中甲、戊肝表現為急性肝炎,病程自限性,慢性遷延。乙、丙、丁型肝炎常發(fā)展成慢性肝炎。庚肝、TTV病毒均為輸血后感染。急性病例多在2~4個月后恢復,乙、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變成慢性,少數可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發(fā)生肝細胞癌,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