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午夜福利|中文字幕人妻合集|91.cn。ww|自拍偷拍免费入口|中文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成人|亚洲精品视频兔费|欧美日韩三级伦理片|亚洲第一成人冈一区二区|蜜桃在线播放av

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耳鼻喉 > 生活護理 > 日常保健 > 正文

二手煙容易誘發(fā)中耳炎 中耳炎患者要懂得護理

2017-06-14 11:09:46      家庭醫(yī)生在線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癥。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癥,其表現為耳內疼痛(夜間加重)、發(fā)熱、惡寒、口苦、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下面我們看看什么原因造成的中耳炎?

造成中耳炎的原因

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罕热绺忻啊⒈茄?、咽炎等。中耳與鼻、咽管相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造成中耳炎。

游泳:游泳時,水會從外耳道進入耳朵,如果游泳池里人較多,清潔衛(wèi)生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水中的細菌或消毒劑會通過鼻、口進入體內,導致感冒,進而引起中耳炎。

疲勞: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規(guī)律、飲食營養(yǎng)均衡再加上適量運動,對于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可勞累過度,一定要得到充分的休息。

吸煙:家里有人吸煙,容易誘發(fā)中耳炎,即使不在身邊吸煙,但是他的頭發(fā)和衣服上也會沾有香煙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就會吸附到家人的鼻粘膜上,容易引起炎癥。

集體生活:學生的宿舍生活,由于集體生活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再加上一些流感病毒等疾病的侵襲傳染,青少年患上中耳炎的可能性大大增強。

中耳炎的主要癥狀有:

1、聽力下降,自聽增強,如果是兒童常常會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2、急性中耳炎會有隱隱耳痛;慢性中耳炎則會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

3、低調間歇性的耳鳴,尤其是當頭部運動或打哈欠、擤鼻涕時。

4、對于化膿性中耳炎,耳朵內會流膿,反復不止,嚴重時還會混有血性分泌物。

另外,中耳炎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并發(fā)癥,會有眩暈和頭痛。

中耳炎怎么護理

1、均衡飲食與生活習慣。減少使用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傳染感冒的場合,都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進而防止中耳炎的惡化。

2、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環(huán)境的安寧,不可運動過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氣球,隨時漱口保持口腔衛(wèi)生,盡量用鼻子呼吸,睡覺側躺時將病耳朝下,擤鼻涕時不可過猛,并且適當的運動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暢通,維持中耳的排泄與通氣功能。

3、養(yǎng)成正確的醫(yī)療習慣,遵照耳鼻喉科??漆t(yī)師的指導與治療絕不可自作主張,認為癥狀減除而自行停藥,中止治療,以致病情轉為慢性或產生副作用。

4、有感冒發(fā)生,尤其是有鼻塞時,切勿輕視,要及早治療,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5、在慢性中耳炎有耳膜穿孔者,特別要防止不潔的水經外耳道進入中耳(例如洗頭、游泳等),造成發(fā)炎的加重,必要時可用耳塞塞住耳道來預防,若水進入耳朵時,可用吹風機吹乾,或側跳使水份流出,避免挖耳朵使其再受傷害。

中耳炎患者不能吃什么

1、肥膩厚味食物

患有中耳炎的患者在日常的飲食中一定要特別的注意,除了多注意營養(yǎng)食物的攝取之外,同時還應該盡量的攝取一些肥膩厚味的食物,比如像:肥肉、牛肉、動物皮等,這些食物中的脂肪都非常豐富,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對病情的恢復非常不利。

2、辛辣刺激食物

很多食物都是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的飲食中需要忌口的,其中以辛辣食品最為禁忌,稍帶有辛辣味的食物患者都應該禁止食用。生活中辛辣的食物很多,常見的有蔥、姜、大蒜、辣椒等,這些都屬于辛辣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胡椒粉、孜然等,這些調味料中同樣有辛辣的成分,對于中耳炎患者來說也是需要禁止的。

3、生冷食物

在患病期間有很多食物都是需要禁止食用的,在中耳炎不能吃什么的問題上,一些生冷食品同樣需要禁止。常見的有冰凍果品、飲料、冰激凌等,這些冷凍的食品不僅僅會傷脾胃從而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受損,同時還會大幅度的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從而加重病情。

中耳炎食療方

1、銀菊茶

組成:銀花10克,菊花10克。 用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肝膽火盛、邪熱外侵型,起病較急,耳內疼痛,并見耳鳴,聽力障礙,耳內脹悶感,伴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涕流。

2、白菜薄荷蘆根湯

組成:大白菜根3~4個,蘆根10克,薄荷3克。

用法:上三味水煎15~30分鐘,趁熱分2次服下。

功效:辛涼發(fā)散,疏風清熱。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肝膽火盛、邪熱外侵型,起病急,耳內疼痛,耳鳴,惡寒發(fā)熱,頭痛,口苦咽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

(責任編輯:王春蘭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