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午夜福利|中文字幕人妻合集|91.cn。ww|自拍偷拍免费入口|中文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成人|亚洲精品视频兔费|欧美日韩三级伦理片|亚洲第一成人冈一区二区|蜜桃在线播放av

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養(yǎng)生 > 人群養(yǎng)生 > 女人 > 正文

紅糖水不是萬能 女性痛經推薦7款茶飲

2017-01-11 07:58:11      家庭醫(yī)生在線

大部分女性在經期前和經期間會感到腹脹、痛頭痛、乏力、情緒波動等癥狀,甚至還會出現消化問題。想預防和治療這些問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適用于經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很適用,對女性經期健康很有益處,也對女性的整體健康有積極作用。

女性痛經別亂喝紅糖水

首先,喝熱的紅糖水可讓身體溫暖,增加能量,活絡氣血,加快血液循環(huán),月經也會排得較為順暢,女性朋友若有行經不暢、小腹脹痛的問題,不妨試試這個方法;也可加些姜汁共煮,補中氣、補血養(yǎng)肝(依中醫(yī)觀點,子宮正是走肝經),溫筋通絡效果會更好。

但是紅糖屬熱性,易燥火上火,針對體質虛弱,寒濕血虛,氣滯血於的女性可提高體內熱性,減輕因體寒氣血滯引起的痛經癥狀。反之,假如你的體質為火性體質,即內熱較重,虛火上行,服用燥性很大的紅糖水,好比火上澆油,身體受不了虛火過旺,于是以出血方式泄內火,會造成出血過多。

其次,紅糖水調節(jié)痛經情況對于繼發(fā)性痛經有一定的療效,更多適用于產后痛經恢復女性補充血氣。可以幫助產后女性緩解子宮收縮,但對經期女性而言,用處并不大,有時候過度吃甜食,反而會增加她們的焦慮感。所以說預防痛經還需要平時多注意經期的衛(wèi)生,避免經期受涼,在經期一定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經期可以喝這些茶

五紅水

 材料:水、紅糖、紅花生、紅棗、紅豆、枸杞。 

 做法:用一個兩杯水大的陶罐,加蓋,放入水中煮,開后小火20分鐘,即可。從鍋里拿出陶罐后把陶罐里的五紅水倒入杯中既可飲用。五紅水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正常人也可以飲用該五紅水,對抗癌和其他貧血有顯著效果。圖方便的話也可以給平常喝的開水里面加枸杞和生黃芨,時間長了也有這樣的效果。便秘及易上火的人不能加生黃芪。

 功效:有補血補氣的功效,對貧血很有效果,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舒筋、暖脾健胃、化淤生新,對痛經有一定的輔助效果。 

黑木耳紅棗茶

 黑木耳30克,紅棗20枚,黑木耳紅棗共煮湯服之。每日1次,連服。 

 功效:主治氣虛型月經出過多。 

山楂紅茶飲

 生山楂肉50克,紅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沖入紅糖,熱飲。肺妊娠者多服幾次,經血亦可自下。

 功效:主治婦女有經期錯亂。 

濃茶紅糖飲

 茶葉、紅糖各適量。煮濃茶一碗,去渣,放紅糖溶化后飲。每日一次。

 功效:主治月經先期量多。 

茴香酒

 小茴香、青皮各15克,黃酒250克,將小茴香、青皮洗凈,入酒內浸泡3天,即可飲用。每次15~30克,每日2次,如不耐酒者,可以醋代之。 

 功效:主治經期先期先后不定、經色正常、五塊行而不暢、乳房及小腹脹痛等癥。 

 山楂紅花酒

 山楂30克,紅花15克,紅酒250克,將上藥入酒中浸泡1周。每次15~30克,每日2次,視酒量大小,不醉為度。 

 功效:主治經來量少,紫黑有血塊、腹痛、血塊排出后痛減、注意忌食生冷、勿受寒涼。 

玫瑰花茶

中醫(yī)認為,玫瑰花藥性溫和,具有鎮(zhèn)靜、安撫、抗憂郁的功效。因此,經期情緒低落的朋友不妨取一個透明的玻璃杯,放入15克玫瑰花,加入開水,浸泡5分鐘后即可代茶隨意飲用,具有“解郁圣藥”美譽的玫瑰花茶肯定會讓您的心情“多云轉晴”。當然,在飲用時您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入冰糖或蜂蜜。 在經期飲用玫瑰花茶不僅能改善不良情緒,還可以還您一個好臉色。

中醫(yī)認為,面色紅潤與否與人體氣血關系密切,而玫瑰花茶具有行氣活血、調和臟腑的功效,經常飲用不僅能夠讓黯淡的面色逐漸紅潤起來,對面部一些色斑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面色黯淡或被色斑困擾的朋友在經期可每日取玫瑰花15克,氣虛者另加入大棗3—5枚或西洋參9克,腎虛者可加入枸杞子15克,代茶飲用。泡過的玫瑰花切勿隨手扔掉,可將其搗成糊狀,睡前敷于面部,干后溫水洗去。長期堅持可滋潤肌膚、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色斑、改善膚色。

 對于那些痛經較嚴重的朋友,除了喝玫瑰花茶外,痛經發(fā)作時還可用鮮玫瑰花200克,煎湯,濃縮成稀糊狀,攤在四層紗布上,趁溫熱敷于臍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 需要說明的是,玫瑰花最好不要與茶葉泡在一起,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會影響玫瑰花舒肝解郁的功效。此外,因玫瑰花活血散淤,故月經量過多的朋友經期最好不要飲用玫瑰花茶。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yī)生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