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米別名雞頭米、雞頭蓮、刺蓮等。是我國較常用中藥材。應(yīng)用歷史悠久,在國內(nèi)外久負盛名,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種仁。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芡實米是一種常用中藥材。--詳細介紹
"芡莖三月生葉貼水,大如荷葉,皺紋如 ,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莖葉皆有刺。五六月生紫花,花開向陽結(jié)苞,外有青刺,如猬刺及栗球之形?;ㄔ诎敚嗳珉u喙及猬喙,剝開內(nèi)有斑駁軟肉裹子,累累如珠璣。殼內(nèi)白米狀如魚目。深秋老時,澤農(nóng)廣收,爛取芡子,藏至 石,以備歉荒,其根狀如三棱,煮食如芋?! ∫?,看產(chǎn)地。我國幅員遼闊,淡水資源豐富,適宜芡實生長的水域比較多,浙江,安徽,河北等地都有生長,但以江蘇蘇州地區(qū)出產(chǎn)的芡實最好,被廣大客商譽為“蘇芡”。 二,看生長方式。目前芡實已經(jīng)有大面積人工養(yǎng)殖,像蘇州現(xiàn)在都沒自己的土地只能承包幾畝田種種。 三,看水面的還是水下的。水面的籽是指秋天把水面的苞割下,在采的時候是看不到的,都要那種種了好多年的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去摸的,太嫩的采回來的話太小剝出來還是黃黃的不太好看;而留下的是老的,皮就會是黑的,嘴巴啃不動的。人們一看很大很粗的粒的那種會做為明年的種子。 四,看加工方式。一種是機器加工,機械加工的芡實米都是碎的,至少碎成兩半。另一種是純手工剝的,用一種特制的剪刀,不過不會用的就會剪成兩半了就不能賣好價錢了 。 五,后期加工。 以上是在購買芡實之前應(yīng)該了解的,經(jīng)過比較后買回來的芡實的鑒定如下: 1,看顏色,“蘇芡”是白色的,用手抄之后,手上會留下較多的白色粉;高郵湖野生芡是紅色的; 2,準備下鍋煮之前先用清水泡一下,要泡久一點,半小時--2小時,看水面有沒有起泡沫,起泡沫比較多的是水上米,泡沫比較少的是水下米; 3,煮爛后品嘗,有點泔水味的是水上米,純正的湖水味道的是野生水下米,什么味道也沒有的,可能就是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芡實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