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午夜福利|中文字幕人妻合集|91.cn。ww|自拍偷拍免费入口|中文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成人|亚洲精品视频兔费|欧美日韩三级伦理片|亚洲第一成人冈一区二区|蜜桃在线播放av

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心理睡眠 > 精神疾病 > 抑郁癥 > 正文

菲律賓劫持案之后應該如何進行心理輔導?

2010-08-25 01:32:55      家庭醫(yī)生在線

  一、 心理輔導者三大注意事項:

  1.災難發(fā)生后的2-3周內,切勿鼓勵當事人敘述他們的遭遇和情緒反應,這會造成進一步傷害,如同在新鮮傷口上面撒鹽。只對當事人有害無益。如果當事人真的自己想說,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在這階段千萬不要鼓勵。

  2.人們是需要對死難的親友哀悼的。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要被尊重,而不是強迫他們使用心理工作者的方法。例如,引導更加強烈的情緒表達是不適宜的。治療師這個時候最大的力量是“見證”,有同理心的聆聽者,能夠包容創(chuàng)傷受害者的情緒。

  3.“解決方法”導向,而不是“問題導向”。助人者應該鼓勵當事人講述他們怎樣應對事件,把他們的“能動性”發(fā)掘出來。而不是引導抱怨,例如,說:“你真可憐啊”、“老天爺太不公平呀”等等,是有害無益的。

  二、可能受影響成員:

  1.創(chuàng)傷直接受害者:被劫持生還人員

 ?。?) 現(xiàn)在最關鍵的是解決受害者的生存基本需求,如清潔飲用水、食物…幫助尋找失散家人等。人們仍然在震驚的狀態(tài)中,很可能已經跟自己的身體感覺脫離。有可能的話,僅可能把他們投入到援救他人的事情上。使命感可以幫助人們回到清醒專注的狀態(tài)。

  (2) 2-3周內不是幫他們發(fā)掘情緒反應的時候!要等遲一些,當緊急事態(tài)完全受控的時候才可以做這部分工作。現(xiàn)在最重要是每個人都安排做一些事情。例如,孩子上學。

  2.救援人員:解放軍、醫(yī)護人員、志愿者等

  3.目擊者:記者

  三、心理傷害呈現(xiàn):

  1. 重復出現(xiàn)死傷記憶

  2. 噩夢

  3. 身體顫抖或發(fā)冷汗

  4. 部分失憶

  5. 不能擺脫思考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6. 內疚或羞恥感

  7. 焦慮和易怒,難以集中精神、失眠

  8. 不能規(guī)律地生活,難以跟親友相處

  四、心理輔導建議:

  1、四不要

  l 不用安慰

  l 不要讓當事人墮入回憶創(chuàng)傷經驗中,以至于導致再次創(chuàng)傷

  l 不要為當事人創(chuàng)造不現(xiàn)實的期望(如,父母去世,卻告知“他們要來看你”)

  l 不要說教(如,“你是好孩子/好戰(zhàn)士,所以要堅強,這樣才能……”)

  2、團體心理輔導:(在災難發(fā)生的1-2月內,建議廣泛使用團體治療,人數6-20人)

  切忌生搬硬套某一種療法(例如,心理分析、NLP等等),要根據被援助人群的特點,調整和探索心理輔導路徑。

  - 例如, 對于軍人,需要首先解除其“男兒流血不流淚”的傳統(tǒng)意識,給予他們表達悲哀的合法性和環(huán)境;

  3、運用身體語言

  在當事人(尤其是孩子)允許下,可以接近或接觸他們的身體。例如,并肩坐、握著他們的手,甚至擁抱他們。不必說更多的話,傾聽比說話更重要。

  4、輔導喪失親人的三步驟:

 ?。?) 幫助他們接受事實

 ?。?) 啟發(fā)他們表達愛

 ?。?) 促使他們用“活得更好”去表現(xiàn)愛

  例如:

  - 孩子對父母親說:“爸爸媽媽,您們走了,我還活著,我已經繼承了你們的生命,你們的細胞就在我的身體中,你們已經給了我最寶貴的禮物,我會活得更好,把生命傳下去,讓你們放心。我愛你們,請你們祝福我?!?/P>

  - 父母親對孩子:“孩子,你走了,我還活著。你曾經是我最重要的,我愛你。爸爸媽媽為了紀念你,會繼續(xù)活下去,活得更好,為這個世界做些好事,你放心走吧。”

  5、繪畫幫助表達:

  很多人,特別是孩子,難以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建議使用一種有效的方式,讓他們繪畫,通過圖畫表達:

 ?。?) 預備至少三張畫紙和顏色筆

 ?。?) 讓他們用非慣用的手(平時用右手,現(xiàn)在用左手)畫三張畫

  (3) 第一張:畫出自己的感受(對該次事件)

 ?。?) 第二張:畫出自己的未來景象(例如,十年后想變成怎樣)

 ?。?) 第三張:畫出自己如何能從自己的感受走到未來景象。

 ?。?) 與他人分享(或不分享)

  特別提醒:

  做心理輔導工作,需要全神貫注地關注受助人的需求,而不是擔心“我是否做得好”或者干脆表演“我是心理專家”。

  很多時候,一位對他人情感有充分體會能力的非心理工作者,比看了幾百本書,自認為是“心理專家”的人,對他人具有更好的幫助效果。

(責任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yī)生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