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午夜福利|中文字幕人妻合集|91.cn。ww|自拍偷拍免费入口|中文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成人|亚洲精品视频兔费|欧美日韩三级伦理片|亚洲第一成人冈一区二区|蜜桃在线播放av

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養(yǎng)生 > 中醫(yī)養(yǎng)生 > 體質(zhì)養(yǎng)生 > 正文
脂肪肝
掛號科室:肝膽外科 同類疾?。?

濕氣重嚴重危害身體 推薦4個食譜祛濕又美味

2017-04-18 11:39:41      家庭醫(yī)生在線

濕邪,可說是現(xiàn)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里有八九個人有濕邪潛伏。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guān)。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p>

濕氣重危害大

中醫(yī)認為,“濕氣”會引發(fā)和惡化多種疾病,很多人對中醫(yī)食療養(yǎng)生一點都不懂,生活習慣都是由著自己的喜好。其中一點就是愛喝冷飲、愛吃涼菜、冰鎮(zhèn)啤酒和各種冷凍食品,飲料都放滿了冰箱。一到秋冬就愛吃火鍋,最愛涮肉,這些習慣影響了脾胃運轉(zhuǎn),導致身體發(fā)沉無力,頭腦昏沉,臉黃油膩,濕疹長痘,皮膚瘙癢等癥狀,這些都是濕氣的表現(xiàn)。

濕邪入體,起初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tài)困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發(fā)展,會出現(xiàn)痤瘡、關(guān)節(jié)疼痛,體型肥胖,頭臉油膩,臉上長痘、長斑;久而久之還會導致肥胖,引發(fā)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白帶異常,瘙癢也與濕氣有關(guān)。

如何查看是否濕氣重?

1、吃飯時,看食欲。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里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惡心感,好象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

2、清早洗漱時,看面色和舌苔。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fā)現(xiàn)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

3、感覺一下,你的體態(tài)。飲食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明顯增加?關(guān)節(jié)僵硬,起床時渾身酸痛?下肢水腫?

4、如廁時,看大便。大便基本成形但較軟,而且大便完了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5、工作時,看精神狀態(tài)。是否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感覺四肢或身體沉重甚至有渾身酸疼的感覺?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guān)節(jié)發(fā)緊,好象不靈活?有頭昏沉、頭腦不清爽的感覺?易困倦,有時記憶力減退?

去濕氣食譜

1、竹筍銀耳湯

材料:竹筍300克,干銀耳20克,雞蛋1個,鹽適量,水1000毫升。

做法:先將竹筍洗凈,干銀耳用水泡發(fā)去蒂,雞蛋打入碗中攪成糊;鍋中放水煮沸,倒入雞蛋糊,加入竹筍、銀耳,用小火燒五分鐘,加鹽調(diào)味即可食用。每次午晚餐前先喝湯吃料,也可直接當減肥餐食用。

2、荷葉茯苓粥

材料: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葉渣的湯中;同煮成粥,出鍋前加白砂糖調(diào)味即食。

功效:荷葉是“藥食兩用”的食物。中醫(yī)認為,荷葉性微溫平味辛,入心、肝、肺三經(jīng)。荷葉有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熱養(yǎng)神、降壓利尿、斂液止汗等功效。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衰弱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3、薏米紅豆粥

原料:薏米和紅豆按2:1配。

做法:把薏米和紅豆洗凈浸泡一晚。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喝的時候可以酌量加些冰糖或紅糖。

功效: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nèi)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yǎng)血、祛濕的作用。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4、山藥紅棗粥

材料:山藥、白扁豆、紅棗、去芯蓮子、山楂條、葡萄干。

做法:將白扁豆、紅棗浸泡一會兒,白扁豆去皮,紅棗去核,山藥切丁備用。白扁豆、山藥和蓮子一起入鍋燉煮,煮至酥軟。最后放入山楂條、葡萄干再煮三分鐘即可。

功效:這款粥可益氣補血,保肝健脾,清熱祛濕,使人面色紅潤,精神氣十足。經(jīng)常喝可調(diào)理人體腸胃,改善代謝功能,排除多余廢物,起到減肥效果,并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guān)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