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qū)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戀傾向——小到對一枚指甲的專心修飾,大到愛自己而不能與另外的人相愛。人人都應該愛自己,但是愛得過了火就危險了。自戀者自我欣賞,又很在乎別人是否關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贊美,但因為缺少與他人平等相處、溝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累。
寫日記可能是自戀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表面看來,寫日記可以記錄重大事件,鍛煉寫作能力,但從動機層面看,則可能是為了滿足自戀。有一組外國漫畫——《一個女孩的一天》,描繪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一天的經(jīng)歷:起床,照鏡子,打扮,與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一起玩,男孩送給她一朵花,還吻了她,然后回家,寫日記,最后在寫完日記的美好心情中甜蜜地入睡?梢韵胍,這個小女孩對自己是何等滿意,白天的經(jīng)歷證明了她對自己的滿意是何等正確。這樣的事當然應該用有溫馨色彩的日記本記下來,以便將來一遍遍重讀,滿足自戀情結!
如果說日記是一本書,那這本書通常只有一個讀者——作者本人。那些把日記拿出來展示的人,是把他們的自戀擴大化了。不過,小學生們迫于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寫日記,與自戀無關!
男人女人誰更自戀
有一則幽默:一個人問,歇在鏡子上的蚊子是公的還是母的?另一人答曰:肯定是母的。這是用女性的行為特點推斷出來的結論,看來女人喜歡照鏡子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此可以談談男女在自戀上的差異。男人和女人誰更自戀一些?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路邊擺了一面大鏡子,然后觀察誰會照上一照。實驗的結果令心理學家大吃一驚:男人比女人更喜歡照鏡子!但是,這個實驗也有漏洞,有人會說,女人在出門之前花了數(shù)倍于男人的時間精心修飾自己,她們當然不必再使用路邊的鏡子。
也許男人和女人誰更自戀是一個永遠也爭不清楚的問題,但男女自戀方式的差異是存在的。照鏡子是女人自戀的鐵證,追逐更高的權威、更大的成功則是男人自戀的典型表現(xiàn)。
一般性的自戀不一定是壞事。如: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的自戀,有時候不僅不是問題,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個人魅力。但適度很重要,自戀就像炒菜用的鹽,少了則淡而無味,多了便難以入口。
自戀的擴大化
自戀性病態(tài)人格是人格障礙之一,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三版把這種人格描述為自以為是、自我陶醉的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和從他人那里獲得注意與羨慕的愿望;一貫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常常不現(xiàn)實地夸大自己的成績,傾向于極端的自我專注;好產(chǎn)生海闊天空的幻想,內(nèi)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輝煌,榮譽和享受接踵而來;權欲傾向明顯,期待他人給自己以特殊的偏愛和關心,不愿相互承擔責任,很少意識到其剝奪性行為是自私的和專橫的;缺乏責任心,常用自負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語和推諉轉嫁等態(tài)度來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辯解,漠視正確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歡占便宜;在面臨批評和挫折時,要么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要么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憤怒、羞辱或空虛;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實上卻很在意別人的注意和稱贊;為謀取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等。
自戀是人性中廣泛存在的現(xiàn)象,但符合自戀性人格診斷標準的只有極少數(shù)。
${FDPageBreak}
自戀也會自傷
從表面上看,自戀性人格障礙患者處處為自己物質(zhì)的和心理的利益考慮,而實際上,他的一切利益都因為自戀而受到了損害。
第一,自戀是一種對贊美成癮的癥狀,為了獲得贊美,自戀者會不惜一切代價。比如有人冒生命危險而求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知名度,這就走向了自戀的反面——自毀、自虐。
第二,自戀是一種非理性的力量,自戀者本人無法控制它,所以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永遠都會被無形的鞭子抽打,只知道朝前奔走,而沒有一個可感可知的現(xiàn)實目標。
第三,自戀者也會下意識地明白,總是從別人那里獲得贊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會不自覺地限定自己的活動范圍,以回避外界任何可能傷及自戀的因素。
第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戀者會因為他的自私表現(xiàn)而喪失他最看重的東西——來自別人的贊美,這對他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并且可以使其進入追求贊美——失敗——更強烈地追求———更大的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自戀者易患抑郁癥,原因就在這里。
文學中的自戀情結
八十年代的小資女性(或小知女性)有一些自戀情結,她們普遍的偶像是三毛。
三毛在文字里很早就流露出了自戀情結,她的文章常引用古希臘神話里關于水仙花的傳說:美少年厄索斯美麗得無與倫比,他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每天顧影自憐,于是跳入水中,死后變成了水仙花。
這是西方心理學上和文學作品里的那喀琉斯情結,《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描繪過“少年維特”的這種情結。
在中國的文學作品里也有類似的例子:明代萬歷年間有個美女叫馮小青,中國性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潘光旦寫過一本書《馮小青考》,潘先生通過研究她的詩詞,揭示了自戀癖的內(nèi)心秘密,馮小青每天顧影自憐,日慚消瘦,最后枯萎而死,小青是江南一馮姓大富豪的小妾,她美麗絕倫、白皙、清瘦,這是中國古代幽閉美人的標準造型,古典文學中這樣的人很多,她們的背影和身份常常是老處女、老姑媽等等,她們的日常生活通常是“古寺青燈伴紅顏”。
潘先生揭示出一個封建社會弱女子的性心理病,是“五四”時期反封建、反愚昧的檄文之一。但至今,我們在性心理學方面還比較落后,所以,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里,這樣的美人也很多,當年筆者一哥們,便愛上了一位;墢埿彰琅1995年秋天我在北京見過她時,依然和當年一樣自怨自艾,這哥們?yōu)樗床挥,至今難以平息。
這一類美女外表上有共同點,她們精神戀的行為方式也相同,比如那位張美女每次和我那哥們見面都會刻意精心的打扮,話語中常常自我強調(diào),對他也充滿了理解和寬慰,對一個正常女人來說,這就是“女為悅己者容”了,但張美女不是,她這樣做只是吸引一個男人的愛,以用來贊美、肯定自己。來做為她自戀的鏡子,她愛的只是這面“鏡子”,這和柏拉圖式的愛又有不同,比如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和里爾克、帕斯捷爾納克三人間的精神戀,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話。
其實自戀傾向沒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有益的,凡是內(nèi)心豐富、敏感的人多少都有一些,自戀也帶來了高度的自信或者自卑,在這里,自信和自卑就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可以相互轉化。
自戀有時會以不可理喻,甚至讓人難受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自戀者時常過分關心自己的健康,總懷疑自己患了任何儀器都查不出來的某種疾病,即使自己都認為這種懷疑是荒謬的也無法擺脫疑慮,成天惶惶不可終日。
家庭醫(y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y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lián)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藍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qū)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