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午夜福利|中文字幕人妻合集|91.cn。ww|自拍偷拍免费入口|中文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欧美成人|亚洲精品视频兔费|欧美日韩三级伦理片|亚洲第一成人冈一区二区|蜜桃在线播放av

家庭醫(yī)生在線首頁 > 婦產 > 婦科疾病 > 乳房疾病 > 正文

詳解乳房脹痛的8大癥狀

2014-01-13 14:01:47      家庭醫(yī)生在線

多數婦女乳房脹痛不嚴重,可以忍受,但少數敏感者在乳房受輕微的震動或碰撞時即感到脹痛難忍,甚至不敢走路、著衣,終日手托雙乳。那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房脹痛主要有哪些癥狀。

一、經前乳房脹痛

約有2/3以上的婦女在月經來潮前有雙乳脹痛或不適感,整個乳房脹滿、發(fā)硬、壓痛,原有的顆粒狀或結節(jié)感更為明顯,這屬于生理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月經前 1~2周其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細胞增大、乳腺間組織水腫而引起的。月經來潮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上述變化消失,乳房亦隨之松弛柔軟,脹痛頓然消失,下次經前癥狀又重復出現。停經40天后乳房有脹感,重者可能有乳房、乳頭痛感,可持續(xù)整個孕期。這是由于胎盤、絨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使乳腺增生、乳房增大所致,也是為哺乳所做的準備工作,屬生理現象。

二、產后乳房脹痛

產后3天雙乳脹滿、疼痛、出現硬結,甚至延及腋窩部的副乳腺,伴有低熱,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靜脈充盈和間質水腫以及乳腺導管不暢所致。一般至產后7天乳汁暢流后,痛感多能消退。防治產后乳房痛的方法有:

1、妊娠晚期,擠去乳房內的少量初乳,以防止其潴留于導管內,結成栓子,堵塞乳腺導管;

2、產后盡早哺乳;

3、哺乳前熱敷乳房,并可以做些輕柔按摩,以促使乳汁暢通;

4、兩次哺乳間冷敷乳房,以減少充血;

5、乳兒吮吸力不足時,可用雙手擠壓或用吸奶器吸引,協(xié)助乳汁排出;

6、可用柴胡6克、當歸12克、王不留行9克、漏蘆9克、通草9克煎湯內服,或吉源參寶鹿脫膏,內服一次10g。正確處理乳汁淤積很重要,否則可引起乳腺炎,故必須盡力按上述做好,其中尤以哺乳吸盡剩余乳汁最為重要。

三、性生活后乳房痛

不和諧的性生活也可引起乳房脹痛或使原有疼痛加重,這與性生活時乳房生理性變化有關。當女性進入性興奮期,乳頭即豎起,乳房表面充血,整個乳房脹滿增大;持續(xù)期則乳暈充血,乳房脹大更明顯,其體積可增大1/4;性高潮時,脹大達到極點;消退期,乳房靜脈充盈消退,其體積逐漸縮小,經過15~30分鐘即可恢復原狀。性欲淡漠者或性生活不和諧者因達不到性滿足,乳房的充血、脹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續(xù)性充血會使乳房發(fā)脹。

四、人流后乳房痛

人工流產后,有些病人主訴乳房痛,并可觸及乳房腫塊,若癥狀出現與人流相隔時間稍長,人們往往會忘記或忽略此種癥狀與人流有關。人流不同于自然分娩,后者是瓜熟蒂落的自然過程,而人流是人為干擾的非常狀態(tài)。一般停經4周后乳房開始發(fā)脹、飽滿、增大,乳腺逐漸發(fā)育。當妊娠突然中斷、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時,剛剛發(fā)育的乳腺就會突然停止增長,細胞變小,腺泡消失,而這種集聚復原常是不完全、不均勻的,像初生的嫩葉不易萎黃脫落一樣,因而會造成乳腺腫塊及乳房疼痛。據報道,乳腺增生病的發(fā)病率也隨著人工流產的次數而直線上升。

五、乳腺增生性乳房痛

乳腺增生病為乳房疼痛的最常見原因,約80%以上的乳腺增生有不同程度的乳房痛。其疼痛部位與腫塊位置常不一致,經常向腋下、肩背部放射,可受月經、情緒、天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常有自動緩解或無規(guī)律的陣發(fā)性發(fā)作。乳房內可摸到邊界不清、大小不等、質地硬韌、活動度好的腫塊,有的腫塊表面呈顆粒狀。本病占乳腺疾病的2/3以上,好發(fā)于35~45歲,特別多見于高齡未婚、未生育、未哺乳、精神抑郁、有性功能障礙的婦女。

六、乳痛癥

乳痛癥的發(fā)病機制與原發(fā)性痛經相似,相當常見。其特點是只有乳房疼痛而無乳腺腫塊,脹痛劇烈、持久,如針刺樣或刀割樣,有的呈隱痛。疼痛部位不定,雙側輕重不等,可放射到腋下、肩背及上肢,嚴重者不能著衣、不敢走路。檢查時可見乳房外上方有肥厚感或顆粒感,可有輕微壓痛,但無腫塊。更年期婦女亦可能有難忍的乳痛癥,常伴有乳房發(fā)熱、不適感,這與其體內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及植物神經紊亂有關。

七、乳腺炎性疼痛

一側乳房局部紅腫熱痛,同時伴體溫升高,常是乳腺炎的征象。早期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中藥蒲公英)、熱敷等消炎退腫。如晚期膿腫形成,則需切開引流排膿。

八、卵巢腫瘤性乳房痛

由于卵巢腫瘤會產生大量雌激素,刺激乳腺增生,從而引起乳房疼痛。卵巢腫瘤的病人中約有20%的人合并乳腺疾病,其中包括乳房疼痛及乳腺癌。對不明原因的乳房疼痛,應做婦科檢查,明確有無卵巢腫瘤。

(責任編輯:吳燕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yī)生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