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昌生 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惠州醫(yī)院
三級甲等
針灸科
-
避免艾灸后起水泡,可從控制艾灸時間、選擇合適艾條、注意艾灸距離、判斷自身體質、做好艾灸護理等方面入手。 1. 控制艾灸時間:每次艾灸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每個穴位10 - 15分鐘左右,避免因艾灸時間過久導致皮膚燙傷起水泡。 2. 選擇合適艾條:根據艾灸部位和需求,選擇粗細合適的艾條。較細的艾條火力相對溫和,適合皮膚較薄或敏感部位。 3. 注意艾灸距離:艾灸時要保持艾條與皮膚的適當距離,一般以感覺溫熱但不灼痛為宜。若距離過近,容易燙傷皮膚。 4. 判斷自身體質:體質虛弱、皮膚敏感者,艾灸時要格外謹慎,可適當縮短時間、減小火力。 5. 做好艾灸護理:艾灸后要注意皮膚護理,避免立即接觸冷水或吹風。若皮膚有輕微發(fā)紅,可適當冷敷緩解。 避免艾灸后起水泡需多方面注意,從艾灸前的準備,到艾灸過程中的操作,再到艾灸后的護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若不小心起了水泡,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建議及時就醫(yī)處理。
2025-07-15 10:08
-